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刚刚“单飞”的长安马自达和神龙汽车,都将以导入中方母公司品牌的新模式,发展合资公司的自主产品体系。神龙首款自主产品更是已完成造型开发。
可以说,合资企业由单方引进产品转向合资开发,并开始采用中方母公司的品牌,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合资自主品牌的一个进步。但合资自主真正实现创新,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实际上,当前关于合资自主品牌,外界普遍产生了不满和担忧。一方面害怕“穿马甲”的自主享受到真自主的待遇,同时又担心给本土自主品牌更大的压力。而大家最纠结的无非是合资自主品牌用“旧瓶装旧酒贴新标签”。这些已经量产的合资自主品牌除了给合资公司带来一定的销量和利润外,基本上对于提升中国车企的研发和技术无任何指导意义。
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是一流企业最重要的指标,而合资企业目前不断拿外方淘汰的产品作为自主品牌,缺少创新能力,显然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从目前来看,创新的意义在于本土企业一定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而且技术是可以完全支配的。而合资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如果不能让本土企业支配,只能成为迎合政策风向的附属品。
业内总是在问,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培养不出强大的自主品牌?这个问题很多专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毕竟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具备挑战跨国品牌的实力,弯道超车的梦想屡屡没有实现。面对合资自主的现状,相关部委要考虑的是合资自主能否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换标”。
其实,关于合资自主是否算自主的争论并不是大事,早期关于“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教训还历历在目。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中方增强技术实力,借助合资公司平台来做强自主品牌,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背靠着合资公司,依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共同开发的成果不能由本土企业支配,那么,这样的合资自主也只能是变相成为外资品牌的宣传平台,最终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