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工信部日前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汽车行业健康良性发展不无裨益。
然而,《通知》或引发汽车企业与地方利益博弈的连锁反应。“由于地方利益的协调问题,《通知》在各地推行过程中很可能将遇到一些困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杜芳慈表示。
随着《通知》的推行,在汽车行业内长期隐藏的诸多“壳资源”或许显得更加重要,购买“壳资源”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最好出路,然而其弊端也有目共睹。
为了杜绝“壳资源”的无序交易,杜芳慈建议,“在车企退出机制实施的同时,进入机制的管理政策也应该同步出台。”
地方利益或成阻力
“国家下这个决心实属不易。此前,我国对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规定并不少,即使是《通知》的出台也酝酿了两年多的时间。”汽车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表示。
从2010年起,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我国落后产能过多的问题,并下决心清洗落后产能,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贾新光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地方利益与中央政策相协调的问题。”
“双方的利益冲突不仅将阻碍政策的推进,而且也将成为未来《通知》推行的重要阻力之一。”杜芳慈表示。他认为,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省市都布局或者规划有汽车整车及相关产业,汽车已经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是落后产能对于拉动当地经济、提高就业率也有不少的贡献。
“《通知》实施后,地方利益必定受到损害。”杜芳慈称。
为了权衡地方和中央的利益,《通知》规定,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中,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新建企业除外),要求其整改、尽快满足准入条件。
对于这两年的过渡期,不少企业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企业负责人则表示:“毕竟还有两年的期限,在这两年总能想出对策,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该《通知》的执行存在难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就表示:“《通知》表面上看,是国家要下大力气整顿我国的汽车工业,但我认为这更像是对一些小企业的警示或警告。”
或致“壳资源”买卖泛滥
业内人士认为,退出机制不仅将面临执行难的问题,而且很可能将导致“壳资源”买卖在这两年泛滥,并且价格越来越高。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在日前举办的“政府政策与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研讨会”上这样表示:“因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利润是钢铁行业的七八倍,对企业的吸引力自然也不小。然而进入汽车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购买壳资源。中国过去政府发了不少生产许可证,而且是终身制,这就导致壳资源就很值钱,有些公司甚至出价三四亿元购买一个壳资源。”